在《天堂电影院》里,爱情只是附庸。
当然,这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是最短的两小时公映版。在这个版本中,一半过后,勉强算作女主角的伊莲娜才出场,半个小时后就匆匆谢幕,就戏份而言,也就是个比较突出的龙套。
据说在将近3小时的导演剪辑版里,多多和伊莲娜的爱情有了更为完整的呈现,而小兵和公主的故事,也有了最终的结局和解读。
大概率我会找出这个版本来重刷一遍,但是作为一个狭隘而又固执己见的人,大概率再怎么看,观点也不会改变。多多与伊莲娜的爱情以遗憾收场,更遗憾的是所谓的“遗憾”是由多多的良师益友艾弗特一手促成,而理由可以肤浅地理解成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满满的封建大家长的既视感,“棒打鸳鸯”的苦情戏,相当能引起人的共鸣。
从多多的爱情这个点发散开来,不难做出一篇意境悠远,感情丰沛的小论文。但是就整个电影而言,爱情明显不是叙事的主题,而更像是在前行路上的一次劫难。
然而以我有限的词汇量,却很难对这个主题有个精当的概括。最先想到的当然是普通而又经典的“成长”。很明显主角的童年,青年,老年,沿着时间线的变化,很能与“成长”对应。但是就像人的个子不断长高一样,“成长”更像是一个纵向的“竖起来”的状态,而《天堂电影院》给我的感觉,是“横着”,是多多在人生道路上,步履不停的一路前行。
这一路,当然少不了艾弗特。两人的关系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。一开始是艾弗特带着多多走。在艾弗特的栽培和庇护下,有点缺爱又热爱电影的多多懵懵懂懂的与电影结缘。 “热爱电影”似乎不够准确,作为沉闷的小镇为数不多的大众化娱乐方式,每个人好像都是“热爱电影”的。而多多比他们多的那份,也许只是作为教会的灵童,能够接触到原片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的便利,以及因此迸发出的,小孩子的好奇心而已。
再加上一点聪慧,便顺理成章的学会了艾弗特的电影放映技术。而在艾弗特变盲,多多长大,成为了小镇的新放映员之后,两者之间的关系日趋平衡,有点亦师亦友,相互扶持的味道。对于未来,年轻的多多处于茫然而笃定之中。尤其是当遇到了一生挚爱的伊莲娜之后,前途清晰可见,结婚,做放映员,或是其他什么稳定的工作,养家糊口。
如果把这一段看作是电影的“互文”,那么不难理解,前半部分不仅讲的是多多,也讲的是艾弗特。
多多选择伊莲娜的结局,是艾弗特不愿看到的,那是在重复他的老路。热爱的种子在压抑之下不会消失,只会蛰伏,然后在人生不如意时开始疯长。老人懂得,并且在煎熬着。
诛心而言,或许艾弗特的动机更加残忍和自私,斩断多多的情丝,将他狠狠地推出去,也有替自己圆梦的心思。但是小民更愿意一厢情愿,觉得这是老人看到了多多的热爱和才华,不忍让他在小镇中白白荒废。这人生道路上的“狠狠一推”,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剧情点和争议点。
在多元价值,自我意识流行的今天,艾弗特这种武断的做法,自然会被很多人质疑。站在不同的视角,支持或者反对都有着坚实的基础,说到底,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然而什么是“好”?却是一个千人千面的标准。 我们能得到的,大概只有“无论怎么选择,对谁而言,人生总会有缺憾“这种质朴而又无用的真理了。
这或许就是生活和电影的最大不同。
《天堂电影院》的另一条明线,是时代的变迁对于电影的影响。关于电影的焦虑从来都不会停止。作为艺术,它似乎太过年轻,理论也不够成熟,面向大众几乎没有门槛,任谁都可以高谈阔论一番,逼格不够高。
今天,电影评论可以算作是时间成本最低,最容易的一种评论。绝大部分电影,老老实实从头看到尾,也不过就是两个小时,而如果你用快进,跳过这种奇技淫巧,还可以花费时间更少。
然后你就可以像我这样,瞎扯白话一通。
高雅艺术就不谈,赏析的背后是评论人多年的功力和积淀。就算是同样通俗大众化的书评,剧评,游戏评论,其赏析作品的时间成本,都要比电影大得多。
而作为一种商品和娱乐方式,电影似乎一直在衰落,总是有着被更年轻新潮的娱乐产品取代的风险。《天堂电影院》中的天堂坍塌,原因之一就是电视的兴起。
而在互动性更强的游戏日渐风靡之后,关于电影的质疑又开始被搬上了台面。电影再也不能像多多小时候那样,占据人们娱乐生活的中心。而那个胶片会着火,没有吻戏,大家在电影院中喧哗放肆的电影“黄金年代”,也早已成了明日黄花,仅剩追忆。
虽然有着像多多这样的充满热爱的电影人在努力,但是似乎对于电影的未来,《天堂电影院》的态度并没有多少信心。时代的进步,到底是会促成电影的不断进化,还是加速电影走向灭亡,电影中也不敢妄下定论。
在面对未来迷惘无力的时候,人们就喜欢开始回溯过往。于是我们看到了结尾处艾弗特送给多多,那些吻戏的剪辑集合。当年就是因为对于这些胶片的好奇心,才促使多多走向了电影之路吧。
大势如何实在是难以预测,然而初心在,回忆在,人,便能心安些。